一、技术定位与核心突破
1. 精准颗粒物(PN)监测专精化
- 量程极限突破:
参数 | 技术指标 | 行业意义 |
---|---|---|
动态范围 | 1e4~1e12#/cm³(覆盖混动车型启停瞬态) | 全球首个满足 Euro 7 PN≤10nm 标准,实现极端工况下的精准监测 |
分辨率 | 10nm 粒径分档(23 通道) | 突破性实现电池热失控微粒(5-10nm)与燃油微粒(10-200nm)的特征分离 |
响应速度 | 0.1 秒延迟(捕捉涡轮增压器瞬态喷油波动) | 混动模式切换时数据连续性达 99.99%,解决行业瞬态数据丢失的共性技术难题 |
- 抗干扰矩阵:
- 冷凝消除技术(湿度100%环境下误差<3%)
- 多频振动补偿算法(通过长城汽车吐鲁番高温振动联合测试)
二、2025战略场景:破解颗粒物监测四大盲区
1. 新能源车隐藏排放
- 增程式混动颗粒物溯源:
- 识别增程器冷启动阶段的纳米级有机碳颗粒(某新势力车型优化后PN降低92%)
- 电池热失控早期预警(捕捉电解液分解产生的1e8#/cm³级特征颗粒)
- 燃料电池车监测:
挑战 | 传统方案局限 | OBS-ONE PN 方案 | 技术突破点 |
---|---|---|---|
氢泄露碳氢化合物检测 | 基于化学发光法的 HC 传感器误判率>35% | 质谱指纹识别(准确率 99.7%) | 首次实现 H2/HC 特征离子峰分离,解决氢能源汽车与燃油车排放混淆难题 |
空气压缩机磨损微粒检测 | 光学计数器对>500nm 颗粒响应衰减>80% | 10-1000nm 全谱段动态粒径谱分析 | 通过差分电迁移率 + 光散射复合检测技术,实现微米级颗粒(空压机典型磨损粒径 300-800nm)精准溯源 |
2. 非道路机械监管革新
- 船舶低速机监测:
- 重油燃烧颗粒物与SCR尿素结晶混合分析(上海港2024年查获12艘违规船)
- 硫化物-颗粒物耦合模型(生成IMO 2025合规报告)
三、技术内核:从硬件到算法的全栈突破
1. 量子传感技术融合
-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(LIBS):
- 实时同步颗粒物成分分析(碳/金属/硫酸盐占比显示)
- 燃油溯源功能(识别国六B与走私油差异,某边境缉私案件提供关键证据)
2. 边缘-云智能架构
- 本地实时处理:
模型 | 功能 | 硬件支持 | 技术突破点 |
---|---|---|---|
异常排放溯源 | 10ms 级 GPF/SCR 故障定位(故障诊断准确率 99.2%) | 内置 NPU(2TOPS 算力) |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故障特征提取算法,实现后处理系统动态响应行为建模 |
碳微粒生命周期分析 | 驾驶行为 - 气候 - 微粒生成关联建模(支持 12 维度特征参数) | 5G-MEC 边缘节点协同 | 时空大数据融合分析平台,实现 PM2.5 生成路径溯源与气候影响量化评估(R²=0.96) |
- 全球数据湖:
- 接入NASA气溶胶卫星数据(预测城市颗粒物扩散路径)
- 生成《颗粒物碳中和路线图》(某省生态环境厅2025年决策依据)
四、生态协同:构建颗粒物治理的“数字孪生体”
1. 车-路-云一体化
- 智能交通调控:
- 动态限行策略(基于实时PN数据的道路级污染热力图)
- 充电站微粒控制(与蔚来换电站联动触发空气净化系统)
2. 全球认证网络
认证体系 | 合作机构 | 应用场景 | 技术突破点 |
---|---|---|---|
中国国七 PN 监测 | 中汽研(CATARC) | 混动车 RDE 测试(覆盖 120 + 城市工况) | 全球首套国七 PN 在线监测系统,实现 - 30℃~50℃极端环境下 PN 计数偏差<±2.1%(GB 18352.7-202X) |
Euro 7 RDE | TÜV 莱茵 | 欧盟出口车型认证(通过 50 + 车企验证) | 首个满足 Euro 7 RDE 循环测试的车载诊断系统,实现 RDE 因子计算误差<±3.5%(ISO 26802:2023) |
CARB 零排放承诺 | 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 | 北美港口机械监管(覆盖 10 大港口) | 基于区块链的排放数据存证系统,实现港口机械碳足迹追溯精度达 0.1g/kWh(CARB HD-OBD Phase 2) |
地址:
广州市花都区清塘路绿地国际空港中心6地块7栋229-230(营销部);
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花安中路3号碧桂园空港广场4栋3楼(财务和物流部);
电话:400-108-7698; 13922153995;020-86372297
邮箱:sales@gzcvl.com